博物馆概览
博物馆社会联系
程国锋、刘莹莹执笔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敞开门的社会服务机构,需要同行业内外打交道。凡是影响力大的优秀博物馆,往往都是既注重做强自己,又注重开放共享和交流合作。越强大的博物馆越乐于交流合作,越交流合作博物馆越强大,而合作交流就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
本文将博物馆要处理的社会联系分为十种, 分别是与观众、同行、国家机关、行业协会、行业公司、基金会、新闻媒体、研究机构、举办者和自己的联系。博物馆需要处理好这些联系,以便在合作交流中吸取社会各方面资源,发展壮大自己。
一、与观众的联系
二、与同行的联系
三、与国家机关的联系
四、与行业协会的联系
五、与行业公司的联系
六、与基金会的联系
七、与新闻媒体的联系
八、与研究机构的联系
九、与举办者的联系
十、对自身的定位
一、与观众的联系
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是博物馆要处理的诸多联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联系。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好观众是博物馆日常开放最基本的任务。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等,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观众的参观和互动,体现着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博物馆要重视对观众的调查研究,不断优化服务, 实现博物馆与观众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思考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之前,我们不妨先思考博物馆行业的一个老问题:博物馆应该是以藏品为中心,还是以观众为中心?世界博物馆行业经历了一个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转变,但这个行业大转变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目前依然有许多博物馆和博物馆新人执着地认为博物馆应该以藏品为中心。他们认为,只要有了好藏品,酒香不怕巷子深,哪怕展览做得一般,观众服务一般,观众也依然会踏破博物馆的门槛。
复旦大学郑奕《博物馆强化“观众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一文对此情况有形象描述:“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都偏重收藏和研究等幕后业务,后来虽不断加大对展示和教育等台前领域的重视,但对观众服务这项不属于核心的外围工作,始终投入不足,并直接导致‘一流的藏品、二流的展览、三流的服务’窘境。”观众是博物馆的最终目的,一家博物馆藏品再好,如果没有观众,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博物馆只有把理念转变到以观众为中心上,才能认真思考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
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精美的展览、高雅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它不仅是科普、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日益成为人们休闲、社交、聚会的选择之一。
首先,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以博物馆重要的观众群体之一青少年为例,在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博物馆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教育活动机构。2020 年 9 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鼓励学生课后到博物馆学习、馆校合作、博物馆进校园等,为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以南越王博物院为例,该馆与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共建“乐游南越——南越王宫博物馆课程”。在课程实施前期,该馆宣教人员联合数名资深语文教师组成专业课开发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对方需求共同发力, 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考察、讨论互动、小组合作以及动手制作、期末汇报交流等多样化方式实现探究性主题学习。目前,该馆累计与 6 所中小学共建合作,面向 7 个年级开发了 13 套主题课程,累计授课 123 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在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越来越多人选择博物馆作为社交场所,在他们的选择清单上,除了传统的餐厅、酒店、景区、电影院、游戏厅、酒吧、运动场外,博物馆也逐渐成了重要选择之一。
复旦大学郑奕《博物馆强化“观众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一文提出:“超过 65% 的观众同家人或朋友一起前来博物馆,目的是娱乐、学习或消遣。事实上,参观本身即是一项社交体验,无论你是单独前往还是与他人一起。而观众来馆主要有三项目的:看看那儿有什么、学习、与家人朋友在此共度好时光。”
观众数量是衡量博物馆工作效果的准绳。一家博物馆藏品好不好,展览美不美, 服务到不到位,社会影响力大不大,都能在观众数量上体现。
据相关统计,2008 年,全国共计 2970 家博物馆服务了 1.54 亿人次的现场观众;2019 年,全国共计 5535 家博物馆服务了 12.27 亿人次的现场观众和 50 亿人次的线上观众,平均每家博物馆服务 22.17 万人次的现场观众和 99.37 万人次的线上观众。从全国博物馆观众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效。
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2010 年新馆开馆当年服务了 152.19 万人次的观众,2019 年服务了 223.48 万人次的观众,观众数量级的提升,反映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在软硬件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博物馆可以对照全国和全省的观众数,结合自身条件,设定一个合适的观众数量目标。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如果高于平均值,说明该馆运行状况尚可;如果低于平均值,则意味着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系于观众。纵观新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正是因为观众的增长, 才使得博物馆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重视。国家对博物馆进行资金补贴和运行评估,其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观众数。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时,观众多的可以拿到 20 分,观众少的只能拿到 1 分或者不得分。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除了举办者的持续投入以外,更多取决于观众的贡献。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通过购买门票、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等,也可为博物馆提供持续收入来源。
观众是博物馆的良师益友,可以促进博物馆不断进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和公众服务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总会存在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观众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不满意的地方,会向博物馆提出投诉或者建议。这些投诉或者建议,不管合理与否,都会促进博物馆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和优化。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大多采取了预约参观制。在施行的过程中,观众向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反馈了许多改进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博物馆的预约服务越来越成熟和人性化,观众的预约参观体验也逐步好转。
观众可以是博物馆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博物馆的教育,观众也可以帮助到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合作伙伴。观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是本行业的专家能手,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博物馆展览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伙伴。
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为例,2019 年 9 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博士时光参加广东华侨历史学会组织的考察活动,参观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对展出的史料产生了兴趣。同年 11 月,时光到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访问调查, 馆方提供了一些之前征集的西班牙语档案史料供其查阅和翻译。时光发现这些是古巴契约华工的劳工合同和死亡记录档案,是非常珍贵的研究史料。于是时光便以这些史料作为其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目前,其西班牙语研究成果已基本完成,相关中文翻译和合作正在推进中。这个小小事例,就是观众成为博物馆学术研究合作伙伴的生动证明。
博物馆要重视对观众的调查研究。
观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参观目的分, 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学习型观众,有专家学者、文博相关工作者等研究交流型观众,有散客、团队游等观光旅游型观众。
按照地域分,有国外观众、省外观众、市外观众、市内观众等。
按照年龄层次分,有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观众。
按照参观性格分,有安静型和活跃型观众。有的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会与博物馆积极互动,博物馆可以明确得到他们的反应,大多数观众则是静悄悄来安静静走, 他们不会告诉博物馆自己满意与否,博物馆就需要察言观色。
不同博物馆的观众群体构成可能是不一样的,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科技类、工业类、饮食类等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来馆参观的观众面貌必然是有差别的。博物馆要根据观众情况, 深入研究各类观众群体的具体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改善观众的体验。
博物馆既要重视展览和教育服务等工作,也要重视参观全链条中从预约到离馆的生活服务,以改善观众的参观体验。如郑奕的文章《博物馆强化“观众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也提出:“即便场馆供给了优质的学习服务,但若在生活服务上不到位、让人产生负面印象,参观者就不会再来,同时他们还容易将糟糕体验传播。
值得比较的是,在一家餐馆受冷遇并不会让一个人放弃下馆子,而在一家博物馆受冷遇,尤其是那些不常光顾的人,则会让他一辈子不再进馆。”文章也提到:“与其将自身定位为供家庭一同学习的教育机构,不妨强调是一个供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家庭可享受一次短途旅游,与他人在此共度好时光等。
时下,公众对于将要消耗金钱和有限休闲时间的活动,都变得越来越谨慎和挑剔。毕竟,在服务经济时代,人人都期待物有所值,并在价格和价值之间权衡。同时,即便是免费入场的博物馆,他们也希望在参观上花的时间与精力是值得的,能学习新知识、有娱乐性,并获得宾至如归的感受等。”只有全方位地关注观众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才有可能在当代社会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博物馆应认识观众的重要性,逐步从过去以藏品为中心的观念,转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观众的正当需求和愿望代表着社会公众的要求,观众的批评建议也能为博物馆的工作带来启发,观众与博物馆之间也正在逐渐从单向的参观关系转变成互动的参与关系。博物馆工作应当多多注重从观众的意见中汲取有益养分, 并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方向和途径,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 博物馆的工作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如果读者想了解更多有关博物馆观众的内容,
来源:《博物馆工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