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两会代表委员谈文物保护、博物馆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10浏览量:616

吕涛委员:盼海外流失文物“回家”路更畅通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表示,让海外流失文物回家,是守护文明遗产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建议通过多举措进一步畅通流失文物“回家”路。

近代以来,因战火、走私等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人心中隐痛。吕涛说:“在海外采访拍摄过程中,我见证了华侨华人为文物回家所做的努力。一直以来,他们非常关注和珍视这些流失海外的文化遗产。通过法律追索、发声斡旋、出资捐赠等多种方式为国宝奔走,让很多散落在外的中华文化瑰宝回归中国。”

如何进一步畅通文物“回家”路,鼓励和促进海外流散文物回流?吕涛说,尽管近年来国家有一些政策调整,但当前文物艺术品回流仍有一定比例的税费,建议通过全面减免回流文物艺术品进口(境)税收,降低文物艺术品回归的成本,鼓励私人和机构收藏者将文物艺术品带回国内;另外,也可以通过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吸引全球买家和卖家参与。

谈及文物艺术品的研究和保护,吕涛表示,应进一步加大对文物艺术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力度,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鼓励文物艺术品的合法交易和流通,打击非法贩卖和走私;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李骏虎委员: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力度

“山西的文物也是全国的文物,面对海量的文物数量,仅就常规普查和保护来说,单靠文物管理部门有限的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单靠山西一省之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骏虎提交了关于山西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的提案,他希望国家在文物保护所需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山西大力支持,增强山西文物保护能力,促进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履职一年来,李骏虎多次深入省内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调研走访,步履不停。“除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的文保单位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文物散落在三晋大地。”李骏虎认为,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抢救、认定、登记、定级、公布,是一项更加艰巨和浩大的工程。

经调研,李骏虎发现目前山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存在专业技术力量不够、文保队伍力量不足、产权私有文物管理修缮难度大等困难。“入保文物存在非专业性修缮行为,比如庙宇构件、造像存在用油漆、水泥等现代材料修补的现象;搬迁村、空心村文物遗址存在无力看管和被盗现象;部分文物级别低、产权私有化,导致保护修缮难度大。”李骏虎建议,举全国之力加强对山西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和保护。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县、乡两级政府包括村委会,建立起拉网式的排查工作模式;由国家文物局牵头,举全国之力加强山西文保队伍建设,组织定期的文保员和看护员培训提升专业水准;对产权私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采取赎买、签订保护协议,并将重要不可移动文物收归国有……”李骏虎在提案中写道。

他希望,山西的历史文化、文物遗址等优势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合理转化利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卓娅·巴合提代表:加大野外文物巡查的科技投入

草原石人、金马饰件、驼首铜刀……在一遍遍讲解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卓娅·巴合提代表不断加深着自己对家乡的理解和认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如何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阿勒泰丰富的文物资源,讲好文物里的中国新疆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卓娅·巴合提代表一直在思考和摸索。她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新疆地域广袤,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仅靠巡护员、巡查员群体的人力防范覆盖面有限,且巡查时间短、巡查成本高。

针对这个问题,卓娅·巴合提建议,加大野外文物巡查的科技投入,用科技赋能文物巡查保护。一是鼓励并支持空间信息技术更多地应用到文物巡查中,加大“遥感”“卫星云图”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巡查文物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二是建立文物安全预警防控系统,加强文物安全末端守护、加强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着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三是人力防范、实体防范和技术防范有机结合,增强文博单位安全预警和防控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戴斌委员:建议取消博物馆入馆“刷脸”的规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建议尽快实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戴斌还指出,一些热门文博场馆以“避免社会讲解参差不齐和给馆内秩序带来的混乱”为名,规定“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天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事实上限制了国家认证的导游执业范围。他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以行政法规和行政执法保障导游执业,对于执有合规导游证书且带团执业的导游,允许其进入文博场馆并向所带团队的游客做讲解。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对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做出规定,但不能对导游做出禁业限制而只能接受内部讲解员的讲解。


韩谦委员:强化长城沿线文物保护和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韩谦认为,保护利用好长城沿线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对打造“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弘扬长城文化,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至关重要。

他建议:(一)统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机构建设。研究成立“长城文化博物馆协会”,统筹加强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建立健全行业组织架构,选优配强组织成员,明确统筹、协调、指导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二)多渠道筹集文保和运维经费。健全文物保护经费筹措机制,在中央、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市、县(区)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提高各类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通过以奖代补、转让使用权、设立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文物保护状况和开放利用程度。(三)多形式加强文保队伍建设。强化文物保护和利用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市、县(区)文博单位人员编制,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对急需开展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和未设置专门机构的文保单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四)创新转化传播手段。通过元宇宙、VR、AR等手段建设智慧博物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加大文创产品和研学品牌的开发力度,推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文创产品。探索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与科研、教育、创意产业等单位多层次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长城文化资源IP授权开发体系,推进文物资源转化成影视、图书、舞台艺术、动漫、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牛克诚委员:建议建立中国色彩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牛克诚提出,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座系统收集、保存、展示、研究、传播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国家级“中国色彩博物馆”。

中华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彩陶色彩滥觞,至先秦形成“五色”观念体系,魏晋形成“随类赋彩”“以色貌色”色彩理念,在卷轴画、壁画、染织、服饰、陶瓷、建筑等领域不断生成斑斓耀目的色彩世界。中国传统色彩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美学体系,反映出古代先民在天地自然、社会生活、民俗宗教、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思维智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结晶。目前,在我国的六千多座各类博物馆中,有个别博物馆的藏品展示对于中国传统色彩偶有涉及,但不能展现出中国传统色彩的总体视觉形象及丰厚文化内蕴。

中国传统色彩是一个由观念、材料、技艺、表现等构成的综合体系。“中国色彩博物馆”将全方位立体地呈现中国传统色彩的整体面貌,其收藏展示内容包括:一、色彩表现实物,如,卷轴画(青绿山水、重彩花鸟等)、壁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年画(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绵竹等)、陶瓷(彩陶、唐三彩、颜色釉、红绿彩、青花、粉彩、五彩、斗彩等)、织绣(苏绣、蜀绣、云锦、蜀锦等)、服饰、彩塑、建筑彩画(五彩遍装、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等)等。二、颜料、染料、釉料等材料及其制作工艺,如,朱砂、石黄、蓝铜矿、孔雀石等原料及颜料制作工艺,蓝草、茜草、紫草、黄檗等原料及制靛等工艺。三、色彩创作技法,如绘画的平涂、晕染等;织物染色的单色染、套染、绞缬、夹缬、蜡缬以及印花、刺绣等。四、通过传世文献、新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色彩的历史演进、“五色”体系、传统色名、色谱、配色方案等。五、传统色彩在现代生活、艺术创作及设计中的应用成果。中国色彩博物馆将利用全息投影、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复原展示中国古代色彩绘画经典作品及石窟壁画、建筑彩画等不可移动色彩遗存;通过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为观众营造浓厚的沉浸式体验场域与氛围;通过颜料、染料制作及染色、刺绣工艺等的现场演示,增强观众对于中国传统色彩生成的切身感受。

牛克诚表示,中国色彩博物馆在时下持续不断的“文物热”“国潮热”中能够成为文旅融合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启动“中国色彩博物馆”项目调研与规划论证工作。


李静代表:加强襄阳古城保护利用

“我在襄阳古城工作生活了28年,古城仍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可待挖掘。”全国人大代表李静提出加大对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支持襄阳万里茶道申遗的建议。

李静是襄阳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从教30余年。为在古城保护上做“减法”,2020年7月,该校搬离古城。近年来,李静仍积极关注襄阳古城保护利用,她走遍古城每个角落,收集各年龄段人群意见,并融入到本次建议中。

襄阳古城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重要的商贸、交通类遗存。近年来,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体系正逐步完善,襄阳万里茶道申遗稳步推进。作为17世纪兴起的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通道,“万里茶道”见证着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2013年,为复兴这条古道,中、蒙、俄三国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李静建议加大对襄阳古城国内外推介宣传力度,加强申遗节点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相互学习、互联互通和成果互享。

“襄阳古城的整体规划设计因历史现状无法系统规整,尽管历史底蕴深厚,但所呈现的却较为零碎。”李静称,比对万里茶道申遗要求,襄阳古城在完整、准确展示历史原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李静建议支持襄阳古城墙历史风貌还原,加大对襄阳古城墙的项目申报、规划编制、保护管理、展示服务、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阐释襄阳古城墙遗产特征、价值、保护现状和历史沿革,将文物保护、文化挖掘、风貌提升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据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中国文艺网、新京报、河北日报、《美术观察》整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