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9-03-03浏览量:18345
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〇一六年七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阶段,是国家支持并规范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实现升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我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尽快建成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省市“十三五”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我校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我校自建校起就秉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各个阶段的政策精神,稳扎稳打地进行教学基础建设,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合作开放的传统,树立了以质量为本、诚信办学的形象,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和支持,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贯穿科学发展主线,秉持“知行合一”校训,建设“惟德惟能、止于至善”校风,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道路,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科研服务、基础条件、校园文化、学校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先进社会组织、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示范学习服务中心、全国学雷锋基地先进单位、教育部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一)人才培养凸显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

我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推行“教学做一体、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十二五”以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150余次,获得886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其中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53项、二等奖123项、三等奖219项、优秀奖54项,省级特等奖14项、一等奖80项、二等奖135项、三等奖176项、优秀奖30项。

我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利用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入驻我校在孵企业50余家,已扶持近千名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我校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与安普、朗讯、海尔、海信、北海重工等400多家知名企业(包含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374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我校主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度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充实相关学科专业。截止到2015年,已开设本科专业19个,其中工学专业9个,占总数的47.37%;管理学专业6个,占总数的31.58%;经济学专业2个,教育学专业1个,艺术学专业1个,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五个学科门类。开设专科专业40个,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财经商贸、交通运输、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新闻传播、医药卫生十一个专业大类。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已建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项目3个、青岛市重点专业3个、青岛市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精品课程18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三)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我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留住关键人才”思路建设师资队伍,建立完善了教师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分配等规章制度。至2015年底,统计拥有专任教师640余人,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占20.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387人,占61.4%。我校依据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有关管理政策,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教师绩效考核激励制度,考核权重向教学一线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我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确立了教学单位中层干部管理及考核机制、学科带头人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等,有效支持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校以完善组织体系、提升组织机构的协调运行功能为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治理结构,逐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组织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我校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和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学校与二级学院的主要管理权限与职责,调整确立校院二级组织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关系;理顺董事会、校委会和党委会之间的职能关系,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积极推动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机构设置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搭建起岗位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的基本框架;制定和完善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办学,依法治校。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架构,在推进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组织行为,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我校以科研工作为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制定了《开元游戏大厅网站科技奖励与资助办法》等激励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十二五”以来,我校教师承担上级教科研立项69项,其中省部级立项6项,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7项;获得上级教科研成果奖励2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表文章6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6篇,SCI、EI检索62篇;出版专著及教材43部。

(六)基础条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校办学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雷锋纪念馆、博物馆、航空馆等基础设施功能齐全,能够较好地满足本科教学需要。配备总值9840.45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馆藏纸质图书136.12万册,电子类图书60.14万种,影像资料5000余种,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全校。目前新建学生宿舍45424.45平方米、实验楼16775.86平方米、食堂12247.66平方米、教学楼15576.39平方米,新建设施不久将全部投入使用。

(七)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果。

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全面坚持人性化、生活化、常规化原则,在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同时,还配套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学习、践行活动,使校园风气有了新的可喜的变化。我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已建成64个正式的学生社团组织,拥有社团成员5000余人,社团活动涉及思政、科技、文艺、体育、环保、公益等多项社会生活主题,部分社团在本地高校中已具有较高声誉,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校坚持奉行、弘扬雷锋精神,确立了学雷锋长效机制,实现了学雷锋常态化。我校建立了“三位一体”(雷锋纪念馆、雷锋塑像、雷锋讲坛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分坛)的雷锋精神教学基地,自2012年3月以来,承接社会各界200多个单位、20000多人次的学雷锋专题活动,教育效果显著,社会反响强烈,获得政府领导高度评价。雷锋精神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因子,“学雷锋常态化”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我校坚持传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全面培养人性、民族性和社会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011年树立孔子铜像,建设儒家七十二贤文化隧道。2013年9月起开设国学课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国学普及活动,惠及学生2000余名。通过举办孔子学堂、道德大讲堂、国学名家讲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或组织本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国学竞赛等,我校基本实现了国学教育常规化,获评“齐鲁诗教先进单位”、“最具人气奖孔子学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规化”正在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鲜明特色。

“十二五”期间,我校取得的建设成果是丰硕的,但与高水平本科院校及有特色的民办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校还需要清醒审视并切实解决以下主要问题:本科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成熟高效、富有竞争力的运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建设路径,改革运作模式;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引进与培养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资源有限,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创新驱动战略给我校带来的机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方面都在发生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山东省、青岛市,还是西海岸新区,都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也需要教育、文化、法制、治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形成配套。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新科技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这些都将给我校带来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同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给我校带来的机遇。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在“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中,青岛的重要战略支点地位日益凸显出来,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再次提速。青岛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全向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新的国际性资源和人才科技需求必将大量汇集此处,从而给我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带来重大机遇。

西海岸新区建设给我校带来的机遇。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随着新一轮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青岛的发展面临又一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是我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随着西海岸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资金投入增加,市场、园区和人才三方面活力增强,我校面临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提升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重大机遇。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给我校带来的机遇。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正在逐渐增强,有特色、高质量的民办高校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给。民办高校的社会发展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越来越优化,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的教师,地位都在逐步上升,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之间的发展竞争将日趋公平。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民办高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加快走向科学、完善。我校应自觉加快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主动抢抓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这些发展机遇。

(二)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校也要勇于直面一系列非常现实的挑战。

需求规格的提升对办学质量提出挑战。面对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高新科技成果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就得自我加压,有效满足这些社会需求,进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地位;就得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繁荣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提供保障与支持。这对我校来讲是一个挑战。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学科专业建设能力提出挑战。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青岛及西海岸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程度也会进一步提升,我校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学科专业发展机遇,密切对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西海岸新区“一核、两港、五区”建设总格局,培养地方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形成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特色。这对我校来说是一个挑战。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我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挑战。基于我国独特的社会力量办学模式,我校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距离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好的制度总会有效激发学校的内部动力并有效吸引外部的资金与资源,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使其长远支撑起我校的未来,这是一个挑战。

学校快速发展与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所带来的财政挑战。“十三五”是我校能否掌控办学主动权并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校提升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时期,需要我校在人才引进、校园建设、教学仪器、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但是,我校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是学费,而且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就必须适当控制办学规模,这就会造成经费收支之间的矛盾,而经费缺口太大早就已经是制约我校发展的一个现实瓶颈了。因此,“十三五”期间,如何开源节流,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这是一个挑战。

我校必须正视这些机遇与挑战,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服务国家与山东省创新发展战略、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西海岸开发战略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品牌立校、特色立校、质量立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办学目标定位

未来五年是我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要比挑战多。我校应明确发展思路与目标,科学布局,积极探路,为实现“百年黄海”的美好愿景和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以生为本、以师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办学、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本科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办学投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基本原则

1.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原则。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主旨,注重内涵提升,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2.改革创新促发展原则。改革创新是学校永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激发师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服务区域发展原则。围绕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完善学科专业布局,释放人才、科研和学科活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合作发展原则。大力推进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打造和谐、互助、互惠的发展环境格局。

(三)办学定位

到2020年,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格局;形成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核心专业,优化专业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精通教学、擅长应用、敢于创新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办学资源与条件进一步优化,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大幅提升。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青岛,辐射全国,重点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学科专业定位:构建工科特色鲜明,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求,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本科专业规模达到34个左右,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8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比例达70%以上。通过多年的建设,力争将学校建设为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四、目标任务

根据“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并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深层分析,确定我校“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一)构建应用型民办高校治理结构

1.目标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强化服务意识,营造人性化校园管理文化;优化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学术自主,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与机构协作机制。

2.主要措施

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治理结构,明确职能分工,完善 “集体决策,集权调控,责任到人,整体联动”治理机制,清晰划分董事会、党委和校委会的权责边界。促进董事会成员构成多元化,公开选拔校长,推进校长职业化和专业化。发挥党委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作用,党委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务预算、基本建设、招生收费等重大事项,保证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办学方向。

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效率。提高我校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管理要服从并维护师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精干、专业化程度高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干部聘任考核制度,坚持任人唯贤,强化优胜劣汰,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动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升级。逐步建立完善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群众组织,为广大教职工及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提供充足的机会。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度,行政管理围绕学术发展需要提供条件和支持,解放和培育我校员工的学术生产力,提高我校干部队伍的学术修养和理政水平,推动我校向现代大学升级发展。

治理重心下移,激发二级学院的发展活力。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二级学院试点下放人、财、事权,扩大二级学院在人事、财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十三五”期间,鼓励二级学院放开手脚创新发展,然后按照“成熟一个,下放一个”的思路,逐步完成人、财、事权的全面下放,全面激发二级学院的发展活力,全面释放我校的发展动力。

(二)面向本地和海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1.目标

确立面向本地和海洋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继续加大特色优势专业的建设力度;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升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水平;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到2020年,争取新增10-15个本科专业。

2.主要措施

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继续发挥现有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急需、师资团队实力强、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学科。继续重点培育机械装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等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支柱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专业。整合各方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设备、人员投入,为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根据实施“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互联网+”等战略规划的需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积极引入并扶持与影视产业、文化创意、生命健康、港口贸易、游艇邮轮等新兴特色产业关系密切的专业。增设工业设计、物联网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工学类专业,金融工程、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经管类专业。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合当前学科专业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态势,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整合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科教学资源,以促进相邻相近学科专业的渗透交融,推动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三)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目标

提升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稳步提升本科教育招生比例,力争到2020年,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8万人,其中本科生占70%以上,并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提升教育层次。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尽早获得专业硕士教育招生资格。

提升教育质量。毕业生普遍具有懂技术、善操作、能创新、讲奉献、敢担当的特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高,形成“黄海毕业生等于优秀员工”的口碑。学生中能够自主创业的比例有增长,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2.主要措施

推行学分制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上的差异,原则上每个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至少设置两个培养方向,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按照学校公布的开课计划和选课规定,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级选课,同时,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技能。学校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学生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选修课程,网上学习计入学分;在学校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学生可连续在籍学习,也可根据个人的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申请暂时中断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业;提前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学分制要先在部分学院和专业进行试点,到2020年全面推广实施。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依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校内外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明确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及实施办法,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共建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力争每个专业建设10-20个相对稳定、联系密切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验室开放共享制度,力争建成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在省内有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切实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效保障。深入推进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重点资助科创型大学生项目,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形成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为核心的学生课外活动新格局,扩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训练和国家、省级学科竞赛的覆盖面。实施导师制,为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与科技竞赛提供专业、到位的指导。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成立校院两级课程委员会,促进课程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校院两级课程委员会成员由教授、学生、管理人员和行业精英共同组成。合理划分校院两级课程委员会的职责,院级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校级课程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与审核。充分发挥校院两级课程委员会的课程管理、发展与监控职能,增强课程管理与规划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升课程开发的灵活性与时效性,及时将市场发展需求反映到课程中。

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树立教学质量全面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修订主要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等环节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机制。

加强实用型教材建设,推出精品教材。密切结合应用型人才的成长需求,加强本科层次实用型教材的自主研发。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材大多偏于理论的现状,学校设立教材开发专项,资助、鼓励本校教师与行业精英合作研发实用型教材,力求做到反映前沿、贴近实际、侧重应用。同时,资助、鼓励各教学团队收集、编写专业教学案例和创业案例,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方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教材20-30部,其中省部级规划教材3-5部。

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学生,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创业;在坚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着力打造了以雷锋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国学教育为重点的传统文化、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代表的工匠文化、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重点的创新文化等教育阵地,逐渐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完善大学生咨询服务体系和资助工作体系,尝试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人生指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目标

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热门、新增专业所急需的师资,进一步发展壮大教师队伍,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资助3-5名中青年教师赴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计划到2020年,我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超过30%,“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超过60%。积极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组建20个左右的校级教学团队,力争建成3-6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15-20名校级教学名师,力争有2-3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设立学术交流基金,每年组织教师3-5人次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邀请10人次以上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统筹协调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管理服务和支持保障作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研水平、科研水平开辟便捷通道。

2.主要措施

实施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加大重点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博士研究生三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力争使这三类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0%;吸引企业管理、工程技术两方面精英人才来我校工作,力争其数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吸引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工作,我校将提供优越条件,完善评聘机制,逐步提高境外优秀教师的比例。

启动“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培育优秀后备梯队。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为青年教师充分提供实战锻炼机会和学习提升机会,指导青年教师积累职业体验,提高职业修养,不断学习进步,提高专业素养,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能力,支持我校不断升级发展。成立专门制度、专项经费,确保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青年教师安心工作,积极进取,快速成长。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育,扎实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实行新入职教师实习制度。安排在职教师接受业界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培育项目,利用高校或企业研发平台,以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为中介,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定期评估实施效果,不断改进培育方案;根据同业竞争形势,及时调整培育标准。

健全职称评聘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革职称评审制度,自主评审职称,明确各职级教师的职责,建立并不断完善聘任考核办法,探索同一职称再分级制度。采取竞争上岗方式竞聘各职级,促进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拿出具有竞争力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改革教师薪酬制度,探索年薪制、薪级制和课时绩效制并行的混合薪酬机制。在保证教学工作地位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教师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分配。增强考核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允许教师依据自身能力及专长,在考核权重的分配上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探索设立突出贡献奖,对教师的重大贡献、突出成就或其他尚不能纳入考核项目的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合作创新、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推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管理队伍和保障服务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较高、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进行培养,适时调整充实中层班子,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上级要求和业务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按需引进,择优培养,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更新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在实验、图书等系列启动职称评审工作,提高教学辅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明确界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逐步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全面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保障。教师发展中心承担教育研究、教育咨询、教学培训、教学质量保障等职能,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培训、教改实验、咨询服务、个性化指导、教学质量评估等各类活动,为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学校形成以备课组、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为基本架构的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组织。

(五)实施科研振兴工程,构建应用研究体系

1.目标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科研工作上培育特色、打造优势。提升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能力,注重培育技术专利、实用新型等,注重与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力争在申立国家项目上有所突破,力争申立省部级科研项目10个以上,横向课题大量增长,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篇以上,出版教材、著作10-20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5项。

2.主要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项目、团队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积极承接政府、企业的科研项目;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著作)的奖励力度。鼓励二级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形式自筹科研经费。逐步健全包括课题申报、过程监管、成果鉴定与推广、评价与奖励等科研管理制度,构建一套引领应用、注重技术转化、注重社会服务等实效性较强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为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与组织支撑。探索成立一套支持校企联合研发且符合科研团队发展特点与需求的科研管理制度,既有效促进我校保持住专业资源上的优势,又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进而保障校企联合研发可持续、可拓展、可纵深。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根据科研团队的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在重点学科中选择若干个优势专业或交叉领域,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培育重点科研团队。构建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拓展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商家合作科研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密切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争取在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根据打造长期发展优势的需要,成立一批重点开展应用研发工作的研究机构,鼓励各机构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传统界限,跨学科协同创新,跨专业联合研发。构建科学的研究平台管理体制机制,有效保障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创新计划的实施。

(六)营造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校园文化氛围

1.目标

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引入古今中外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开放意识;弘扬雷锋精神,引导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有爱心、有担当、有作为的黄海学子。

2.主要措施

增强有关创新创业信息的生成与传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分,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讲座,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览,组织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创新创业网络平台,逐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除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畏惧感,营造“创新创业就在身边”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理想。

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扶持理论学习类社团,鼓励科技研究类社团,引导兴趣爱好类社团,倡导爱心公益类社团,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在校园内有广泛正面影响的精品社团并发挥其示范作用。继续办好大学生社团文化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自主研发活动。积极拓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入社区、走上岗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树立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做促学”。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营造开放办学态势,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鼓励二级单位积极对外开展交流,邀请各界精英到校任教或开展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生活全局、接触系统性的知识信息,从而拓宽视野,形成开放意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借助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区域优势,积极将高质量的文艺演出、艺术作品展览、科技竞赛、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引进校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弘扬雷锋精神,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充分发挥雷锋精神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探索主旨鲜明、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学雷锋”主题活动。创建100个左右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为广大学雷锋志愿者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平台。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使黄海学子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把雷锋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山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

(七)优化人文环境,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1.目标

“十三五”期间,完善虎山校区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建设,适时启动虎山校区二期工程,争取政府支持,尽快启动人才公寓的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完善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功能,并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创作空间,实现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纸质图书达到180万册,电子类图书达到10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亿元;实验室平均利用率超过90%,实习实训基地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扩大校园网覆盖范围,加快数字化校网数据整合工作,推动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完善校园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校园绿化覆盖率超过70%,建设绿色生态校园。进一步完善校园功能区规划与建设,强化环境育人功能。

2.主要措施

以“舒适、整洁”为标准,优化校园公共空间。加大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投入,根据办公楼、食堂、学生宿舍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打造人性化、高品位、高舒适度的校园公共空间。改革校园卫生保洁制度,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保洁队伍,增加保洁频率,建立激励机制,建设舒适、整洁的校园。

以“便捷、高效”为标准,构建智慧校园。建设一批有公共数据平台的智能化应用系统,如智慧教职员工管理系统、智慧学生管理系统、智慧教学系统、智慧科研系统、智慧财务系统和智慧后勤系统等,构建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师生互动网络空间、校企互动网络平台。

加强景观规划,实施绿化工程,打造花园式校园。制定专门的校园规划,重新进行校园功能区规划,力争各个区域之间功能相互渗透交融,更加方便师生。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建设一大批主题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增加校园绿化覆盖率,创造园林式、高生态校园。按照营造高品位大学文化的需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地理地形特点,建设能够充分反映我校文化个性的校园环境。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百年名校”工程的重要奠基期,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各项规划目标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为落实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领导班子是推动“十三五”规划落实的主体力量,学校主要领导尤其要负起相应的责任。由校长牵头,组建“十三五”规划推进小组,在全校形成建设“百年名校”的统一思想和坚定信念;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定期评估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督促运行进度,检验完成质量;提供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根据改革发展的总体需要及时调整规划目标。通过加强领导,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明确规划的导航功能,层层落实规划要求

各级组织机构务必一致依据“十三五”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把规划目标分解成各部门、单位每个年度的具体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层层落实,扎实推进,确保我校“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开源节流,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努力满足因建设和发展而不断增加的经费投入需求。精兵简政,注重培养多面手,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建立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开源节流,为教学和科研腾出更多的支持经费。

(四)建立年度评估制度,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建立年度评估制度,通过督导检查、专题调研、年度考核等方式,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将评估结果纳入二级学院和管理部门的年度考核,确保规划稳步推进、扎实落地。


附件:

1.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附件1: 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在高校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十三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创建“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提升实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为全面统筹学校“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现根据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校从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是学校开启创业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在董事会和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为契机,努力开创学科专业建设新局面,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特色,打造品牌,传统优势专业突出了引领作用,新专业建设提升了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科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截止2015年12月,共有本科专业19个,其中工学专业9个,占总数的47.37%;管理学专业6个,占总数的31.58%;经济学专业2个,教育学专业1个,艺术学专业1个,涵盖了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和艺术学五大学科门类。

(二)学科专业办学特色更加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推进内涵建设,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学校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项目3个、青岛市重点专业3个、青岛市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精品课程18门。

(三)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至2015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640余人,兼职教师达到240余人,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4%。“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承担上级教科研立项69项,其中省部级立项6项,与企业合作承担横向课题7项;获得上级教科研成果奖励2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3项;共发表文章6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6篇,SCI、EI检索62篇;出版专著及教材43部。

(四)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雷锋纪念馆、博物馆、航空馆等。现有校园占地面积1375.78亩,校舍总面积达35.0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3.0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9840.4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36.12万册,电子类图书60.14万种,影像资料5000余种,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全校。目前,新建45424.45平方米的学生宿舍、16775.86平方米的实验楼、12247.66平方米的食堂和15576.39平方米的教学楼已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五)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成绩优异

学校升本以后,全校上下树立本科意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育体系,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截止2015年12月,在校本科生5300人,2015年我校首届456名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其中有3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提升深造。 “十二五”以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150余次,获得886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其中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53项、二等奖123项、三等奖219项、优秀奖54项,省级特等奖14项、一等奖80项、二等奖135项、三等奖176项、优秀奖30项。201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国内领先的兄弟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需紧密对接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集群,突出重点,进行特色发展;改革的力度和创新意识不够;各专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匮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开展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及相应学科建设工作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和建设力度。

二、“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个发展”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求,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融合,进一步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学科专业资源,进一步完善以工科为特色,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提升办学实力,进一步加快本科教育的发展,为将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建成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原则。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别是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应支柱产业、重点领域的人才、科技需求,以及学校长远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结构,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布局主要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单元,通过相近和相关学科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完善一级学科内部结构。

2.重点突破原则。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服务学校办学目标,实施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带动总体跟进的不均衡发展策略,分层次、分步骤遴选和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稳固优势的学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集中力量,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使其整体实力更强劲,优势特色更突出。

3.突出特色原则。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特中求强”的理念,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科专业,深化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在提升学科专业实力的同时,强化学科专业特色的打造,加快发展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别是青岛地区主要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增强区域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和特色。

4.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配置学科专业资源,正确处理学校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科团队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1.发展目标

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把特色发展作为加快我校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建设一批特色重点学科专业。深入扎实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充分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我校学科专业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实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信息监测预警机制。继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等青岛西海岸新区支柱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引入并扶持影视产业、文化创意、生命健康、港口贸易、游艇邮轮等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兴特色产业相关专业,压缩社会需求相对饱和专业,提高办学效益。到2020年,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4个左右,基本实现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目标。

2.主要任务

对于我校传统专业要保持其专业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将其做强、做精,要上层次;加强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到2020年,争取新增10-15个本科专业,即每年新增2-3个本科专业,新上专业应聚焦青岛西海岸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申报和大力发展生源足、就业率高、符合我校长远发展目标、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的新专业。未来五年我校拟申报本科专业如下表:

表1 未来五年我校拟申报本科专业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备注

1

工学

机械类

汽车服务工程

2

机械类

工业设计

3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4

自动化类

机器人工程

5

自动化类

自动化

6

土木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7

土木类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8

水利类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9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

10

计算机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商务经济学

12

金融学类

经济与金融

13

金融学类

投资学

14

金融学类

金融工程

15

金融学类

互联网金融

16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7

电子商务类

跨境电子商务

18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19

工商管理类

国际商务

20

工商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

21

工商管理类

审计学

22

工商管理类

资产评估

23

工商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

24

旅游管理类

酒店管理

25

旅游管理类

会展经济与管理

26

教育学

体育学类

休闲体育

27

教育学类

艺术教育

28

艺术学

设计学类

数字媒体艺术

29

设计学类

产品设计

30

设计学类

服装与服饰设计

31

音乐与舞蹈学类

舞蹈表演

32

音乐与舞蹈学类

舞蹈编导

33

美术学类

绘画

34

美术学类

摄影

35

戏剧与影视学类

影视摄影与制作

36

戏剧与影视学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37

医学

医学技术类

康复治疗学

38

医学技术类

口腔医学技术

39

药学类

药学

40

护理学类

护理学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发展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把人文素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立项3个,争取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基础上,再增加1个省级项目。

2.主要任务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两个重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建设三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四大特色阵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文化、创新文化”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继续推行“企业特色冠名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开展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多证书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把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进行学分制改革,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德育为先,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联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校企共建“平台+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方向)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实践课比重,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逐渐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20%以上,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积极进行学分制管理改革,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选修课开出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5%;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上的差异,原则上每个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至少设置两个培养方向,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同时,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技能。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发展目标

按照学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十三五”要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内涵建设之路,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精心打造品牌优势专业,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2.主要任务

培育优势特色专业。坚持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在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积极进行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提炼特色方向,将其做优,突出优势专业特点,形成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十三五”期间,建设校级特色专业10个,争取建设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骨干专业4-5个。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重视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的状况,不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十三五”期间,建成校级优质核心课程60-80门,建成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6门左右;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15门,争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20门,争取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

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加快教材的更新。严格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精品教材、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发展迅速、应用性强的课程,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比例应达到课程所用教材的80%以上。积极鼓励教师编写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先进水平、反映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优秀教材。“十三五”期间,建设教材20-30部,其中省部级规划教材3-5部。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深入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扩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训练和国家、省级学科技能竞赛的覆盖面;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实验独立设课,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力争每个专业建设10-20个相对稳定、联系密切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验室开放、共享制度,力争建成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8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3个在省内有影响的专业重点实验室,切实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成果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在创新人才培养、职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资助或招标立项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激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在职务评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发展目标

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2.主要任务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督教、督学、督管三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监控,定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完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做到教学管理流程清晰,教学运行有序,执行制度严格有效;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开展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评估;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控。

(五)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健全吸引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构建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的优良机制,营造有利于尽快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环境和氛围。积极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十三五”期间,将积极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组建20个左右的校级教学团队,力争建成3-6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15-20名校级教学名师,力争2-3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四、“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

学科专业建设是在学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规划的指导下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的整体性、综合性工程,涉及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监控和保障专业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1.分级管理,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校、院、专业三方面积极性,明确职责,分级建设。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不同类型的专业,如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增专业,以及新专业的设置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点面结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改进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加强教学巡视工作,建立我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公布制度。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校、院(部)、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学校掌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各学院掌握各个专业人才目标、规格、质量,教师授课各环节的管理;专业负责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师负责课程质量,执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各种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使专业建设和改革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3.加大经费投入。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对重点建设专业,根据财力逐步加大投入,对新办专业,侧重在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加大投入。对待建专业,按规划的时间表,预留专项经费,保证专业建设顺利进行。

4.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调整和退出机制,巩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各教学单位应在现有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本单位现有条件,每学年在规定时间内自主申报新专业,报学校同意,经省教育厅、教育部批准后,开始进行新设专业的建设工作。对连续两年第一志愿生源不到50%或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不到50%的专业进行撤并,对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专业进行调整或关停。

学科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进行。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团结协作,努力使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附件2: 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和发展目标,特制定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留住关键人才”的思路建设师资队伍,建立完善了教师录用、任职、培训、考核、奖惩、分配等规章制度。到“十二五”末,学校专任教师达到640余人,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自有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31人,占20.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87人,占61.4%。学校依据国家有关高校教师的管理政策,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确立了教师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充分向教学一线、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确立了教学单位中层干部管理及考核机制、学科带头人考核制度、“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等,有效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是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历程较短,个别热门、紧缺专业的师资数量还不充足;现有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带头人以从国办高校退休返聘的教授和外聘高校、企业的兼职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缺少自主培养的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职称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和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适应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实际,按照“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留住关键人才”的思路建设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选聘优秀硕士研究生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或参加国内外访学、短期进修,以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人才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保证重点与促进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研究项目为平台,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选聘优秀硕士研究生充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科研梯队结构,进一步增强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实力。

2.大力引进与在职培养提高相结合。坚持校外引进、校内在职培养两手抓。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校外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来校工作,鼓励校内教师攻读定向博士研究生或参加其它形式的进修学习,整体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注重学科专业一致性。引进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其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科专业原则上应一致。

三、“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人才引进

重点引进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热门、新增专业的急需师资,计划引进教师220人,其中,学科专业带头人不少于20人,博士不少于20人,企业高级人才20人。加强校校、校企之间人才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兼职引进和智力引进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教师队伍,优化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使全校专任教师的生师比和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达到合格办学标准,高层次人才和学科专业带头人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

(二)培养培训

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资助3-5名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和国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到2020年,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有一定学术造诣,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能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的专业带头人。到2020年新增学科带头人30人,新增专业带头人30人,使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达30%以上。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力度。建立并落实相关培训制度和措施,到2020年使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60%以上。

积极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组建20个左右的校级教学团队,力争建成3-6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15-20名校级教学名师,力争2-3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设立学术交流基金,组织3-5人次以上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邀请10人次以上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活动。

统筹协调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管理服务和支持保障。

四、“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高端人才引进项目

加大“重点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博士研究生”三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力争这三类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专任教师的10%;吸引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人才来校工作,力争达到专任教师的20%;吸引境外优秀教师来校工作,学校为其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质的生活保障,创造条件,完善措施,逐步提高境外优秀教师的比例。

(二)启动“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培育后备人才队伍

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激发内生工作动力,促进其快速成长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以专门计划、专项经费、专门制度的方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持,增强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对自我发展的使命感。

(三)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扎实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计划,深入开展校企人力资源合作,加大力度选派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在职教师进行业界前沿理论培训和企业先进技术、工艺流程等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培育项目,利用高校或企业研发平台,以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为中介,提升教师应用研究能力。定期评估培育方案效果,适时改进,切实提升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应用水平。

(四)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承担教学研究、教学培训、教学咨询交流、教学水平提升等职能,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培训、教改实验、咨询服务、个性化指导、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为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学校形成以备课组、教研室、校级教师发展中心为基本架构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体系。

(五)加强师德建设

完善师德建设相关制度,开展师德相关活动,评选师德标兵,践行黄海十大师德理念。

(六)健全职称评聘、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学校自主评审教师职称,明确各职级教师职责,建立完善考核、评审办法。以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创造业绩,多出成果,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改革教师薪酬制度,逐步探索年薪制、薪级制和课时绩效制并存的多元化薪酬体系。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分配。增强考核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允许教师依据自身能力及专长,在考核权重的分配上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研究探索设立突出贡献奖,对教师做出的重大贡献、取得的突出成就或其他尚不能纳入考核项目的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合作创新、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

(七)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推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管理队伍和保障服务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较高、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进行培养,适时调整充实中层班子,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上级要求和业务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按需引进、择优培养,配齐、配强辅导员,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更新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在实验、图书等系列启动职称评审工作,提高教学辅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明确界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逐步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全面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附件3: 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为保障我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文件要求,根据《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布局,在全面总结《开元游戏大厅网站校园建设规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校园建设基础

(一)校园环境

学校坐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位置,北依珠山,南面黄海,呈北高南低,东有龙山,西有虎山的箕型地势。校园视野开阔,与灵山岛隔海相望,坐拥灵山湾,地属灵山卫,交通发达,生活便利。

(二)校园景观

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利用地形,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就势造景。生态、人文、特色并重,将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特色文化融于自然风光之中。校园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实施盆景式一步一景曲径通幽的绿化理念。

(三)校园设施

学校现占地面积1375.7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5.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3.03万平方米。

学校南部校区以教学实验区、产教融合区、综合生活区为主,北部校区以教学办公区、文体活动区为主,西部虎山校区以影视特色区为主,各校园区域功能分布趋于合理、配套基本齐全、层次分明。

学校新建实验楼面积16776平方米,影视艺术教学楼面积15576平方米,高标准学生公寓面积45424平方米,博士公寓楼面积8074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12248平方米。

(四)实践条件

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1081台(套),设备总值近亿元。其中,多媒体教室277个,学生用计算机3101台,建有现代加工技术等91个实验室,具备符合开设专业课程要求的实验及技能训练所需仪器设备。实训中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包括6个实训基地。联合阿里巴巴及青岛多家电子商务企业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引进8家企业入校黄海共建华东产教园区。围绕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了汽修厂、青岛世纪黄海电子商务公司等。

(五)图书资料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6.12万册,电子类图书60.14万册,阅览座位1868个。

(六)校园文化

坚持开展常态化学雷锋教育活动,形成雷锋纪念馆、雷锋塑像、雷锋讲坛“三位一体”的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国学教育,树立孔子铜像,建成儒家“七十二贤”文化隧道。建有体育馆、田径场、网排球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设施,积极打造荷球运动特色体育项目。

二、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问题

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与学校优质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仍是迫切的任务。人才公寓、附属幼儿园等教职工生活、工作配套设施建设,是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的制约因素。

结合区域经济的需求,积极探索实验实训的对外服务,特别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加速水电暖智能化设施配套、修缮校园道路网络,加快校园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彩化工程的建设。需要逐年增加技防设施投入,健全人防、物防、技防齐全的安全防范体系。

(二)建设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建设在加速,周边新城区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学校所处外部环境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促进学校必须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

经过“十二五”期间本科教育的发展,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不断丰富,办学基本条件逐渐达标,校园功能区日趋完善,本科教育逐步规范。“十三五”期间,学校面临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优质特色发展、适时发展专业硕士的历史机遇,对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省内兄弟院校大都完成了新校区的功能配套建设,为在今后的竞争中加速内涵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我校虎山校区启动建设相对较晚,一期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并交付使用。校园建设的进度尚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内涵提升的需要。“十三五”期间,完善虎山校区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适时启动虎山校区二期工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事关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对实现我校实施“百年名校”的发展总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依据

编制本规划主要依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开元游戏大厅网站“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和现行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校园建设工作,围绕学校“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标,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风格、办学特色融入校园建设,体现育人为本、特色优质、生态和谐、产教融合、国际开放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一个建筑配套、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宜学宜居的大学校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整体设计,统一规划,强调校园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功能。以地形为依托,确定校园的空间走向。通过组群式建筑空间的拓展,形成校园整体系统布局。从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景观风格等方面营造空间秩序。通过一定的空间媒介,增进与强化空间结构,增强校园的有序性。

2.坚持和谐共生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地域特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文与山水交融、校园建筑与周边环境共生的特点,突出山岚与建筑和谐特点,注重土地、山水、林石资源的合理配置,创建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人文与生态和谐共生,软件与硬件相互配套,育人环境与大学文化相依托,逐步实现自然景观、办学精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力争做到内外部环境的交融渗透,人、财、物、时、空、信等资源配置最优化。

3.坚持突出特色原则。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合,合理谋划校园内科技产业园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根据学校影视艺术、机械、船舶、电商物流、养老护理、幼儿教育等专业与产业发展,合理谋划建设特色二级学院,打造特色生态系统链条;根据学校雷锋精神、传统文化、荷球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合理谋划校园场馆、艺术书院、文化学堂建设,塑造文化育人品牌;根据学校国际合作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国际交流的建设因子和元素,为中外合作大学或院系建设打下基础。

4.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根据学校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立足现有设施,不断改造、调整和完善现有功能。以虎山校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新老校园功能布局,完善学校公共服务体系。

(四)建设目标

按“十三五”期间全日制在校生18000人规模,各项办学条件均达要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部分指标在全省处领先水平,将学校建成一个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区域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育人环境更加优美,校园特色建设更加鲜明,文化气息更加浓郁的现代化、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的高品位大学。

四、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

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完善校园功能区域规划与建设,重点塑造人性化的公共教育空间,强化环境育人功能。

1.完善虎山校区一期工程3#、4#、5#、10#、11#楼40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建设和配套的食堂施工、绿化工程等,确保尽快投入使用;完成变电所550平方米,文教2#楼17000平方米和食堂、道路、管网的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2.加快完善综合实验楼、博士楼的配套设施、内部装饰、周边环境绿化、道路硬化等工程及配套工程。完善北校区南大门及周边环境的建设工作。

3.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适时启动图书馆北侧教学楼的规划建设工程;适时启动虎山校区二期工程学生宿舍楼的规划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6800平方米,1号文教楼15000平方米,综合教学楼16000平方米,艺术馆6000平方米的开工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

4.在开城路以南,我校新实验楼以东的133亩地块上,加快规划筹建人才公寓及附属幼儿园项目。

5.“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总体平均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习实训基地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6.分期分步改造校本部学生宿舍,打造高品位的居住和学习环境。

(二)生态校园

根据地势生态环境,采用“平地成环,坡地分级”的方式,在坡度较缓的区域设置环状道路,在坡度较大的地势设置枝状尽端 “曲径通幽”式道路,以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和对山体的破坏。

1.加快实施北校区与虎山校区和虎山校区内的“路路通”工程,在足球场西南角与虎山校区东南角处加快连接隧道建设,实现校区之间便捷、安全、和谐和美观的道路连接。

2.结合灵山卫中学校园纳入我校南校区域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实施南校园中轴景观大道“八德路”的设计、建设、施工和绿化,形成与“七十二贤”文化隧道浑然一体的人文景观。

3.在图书馆东侧直至龙山山前、顺红线往西至西湖拦水坝、拦水坝东侧往南至体育馆外进行环路和景观建设。

4.尊重现有山形自然走势,形成与山脉相连的景观绿色廊道渗入法,形成随山势自然绿化、人工片状绿化和廊道绿化延伸系统,对图书馆东侧5500平方米空地进行平整和换土,作为毕业生栽植纪念树林区。校园绿化覆盖率提升到70%以上。

5.高标准、高品位打造虎山校区景观校园建设,虎山校区地形为载体实施校园景观工程建设。形成艺术性、科学性和功能性为一体的教学生活园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校园绿化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和谐校园

1.加强教职工娱乐设施建设,计划在博士楼西侧场地安装健身设施。优化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用房资源配置,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动态监测,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改造办公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空间,打造高品位、高舒适度、高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改革校园卫生保洁制度,构建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保洁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建设舒适、整洁的校园。

3.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提升后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育人意识。切实抓好水电暖运行、校舍修缮、饮食安全、楼宇管理、环境卫生、车辆运行、幼教服务、校医院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展现后勤保障支撑功能。加强经济计量管理,逐步推进节能核算,构建数字化节能型学校。

(四)书香校园

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加大电子资源配置力度,使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的经费投入比例逐步达到5:5;完善文献资源共享,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图书馆纸本藏书达到176万册,电子类图书达到100万册。在南、北校区和虎山校区分别建设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鼓励各学院建立自己的专业图书吧(屋)。

(五)智慧校园

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构建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加快数字化校网数据整合工作,推动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的数字化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校企互动网络平台。升级校园网内部互联带宽,建成全覆盖的无线校园网。逐步淘汰各单位老化的计算设备,实现信息类硬件资源的统一配置管理,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建设1~2个虚拟桌面上机实验机房。整合各类应用系统资源,实现单点登录。完成二级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逐步打造由日志审计系统、备份系统、网页防篡改、应用防火墙、定期漏洞扫描和日常人工防护构成的立体安全防护机制。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建成网络预约与网络实验体系。

(六)人文校园

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扩建雷锋纪念馆,修建八德路文化景观大道、孔子学堂,持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雷锋精神常态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等育人品牌。建设博物馆、红色馆、校史馆、职业教育馆,建设文体中心、艺术中心,打造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品牌,让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塑于形,固化于制,形成“环境美、书香浓、人心齐、风气正”的良好校园氛围。

(七)平安校园

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建立人防、物防、技防齐全的校内安全防范体系,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逃生自救、应急救灾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完善校院安全防范技术系统,营造安定校园环境,创建平安校园。

(八)科技产教园区

完善华东产教园区、胶南科技园区、实训基地产教园区功能。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国际电子商务学院院园合一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共建跨境电商产教融合生态圈。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链,形成产业、专业、学业循环衔接、协同共享的产教融合系统。

对接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影视艺术学院,设立影视文化艺术创意中心,筹建影视文化产教园,打造行业、企业、高校互动育人平台,建研究基地、培训基地、实训工坊和大师工作室,为西海岸打造世界级影视城培养人才、提供服务。

(九)国际合作园区

结合西海岸产业布局,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国内享受到世界顶尖水平优质的教育,积极联系一所世界排名前200名或行业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先开展项目合作;然后探索共建国际交流学院。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董事长为组长,校主要领导为副组长,校务委员会成员为成员的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下设工作组,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工作。

(二)投入保障

学校通过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自筹,向社会引资,采取金融手段,合理利用银行借贷等各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力保各项目资金到位,保障“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的实施,确保各项工程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三)协调机制

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内部协调机制,有步骤地执行各年度建设计划指标。

(四)制度管理

贯彻执行建设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和实施学校校园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项管理流程和管理节点的控制,重视可行性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各个岗位职责任务的落实,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监督约束,强化审计监督检查功能,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工期,抓好项目的投资控制,多快好省地建设各个项目,提高整体投资效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