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一代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在总结我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使其体育课的教学与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统一。
通过体育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具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体育常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活动的磨练,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格、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一)体育课的性质
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的目的
体育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建设工科特色鲜明,经济、管理、艺术、医护、教育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宏伟目标下,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康第一的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技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三、体育课程设置和各项目分数权重
(一)体育课程设置
1.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的体育课程。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其中32学时为正课,4学时为辅导课。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辅导课由体育教学部统一安排并组织实施。学生在每学期体育课学习中,应按照个人选定的教学项目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在及格及以上是获得毕业、学位证的必要条件之一。
2.根据学校体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学校代表队与部分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专项体育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校代表队队员根据完成训练课(每周不少于3次)和比赛任务的情况,教练员可以给予相应的成绩,替代体育课成绩。
5.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形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二)体育课各部分成绩所占分数权重
1.第一、三学期:
专项技能部分:占50%;
体能练习部分:男生1000米跑、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女生800米跑、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占30%;
学习态度部分: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占20%。
2.第二、四学期:
体育理论部分:体育基础理论、专项理论,占20%;
专项技能部分:占40%;
体能练习部分:50米;立定跳远,两项,占20%;
学习态度部分: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占20%。
注:理论考试不及格者,学期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四、体育课程结构及内容
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程由基础体育课教学项目、特色体育课教学项目、趣味体育课教学项目、保健体育课教学项目四部分构成。
(一)基础体育课教学项目:田径与技巧。
(二)特色体育课教学项目:荷球;气排球。
(三)趣味体育课教学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排舞;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剑术;散打;轮滑。
(四)保健体育课教学项目: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学生需经校医院保健科认定资格后方能选上此课程。
五、体育课程教学管理
(一)课程安排及管理办法
1.体育课教学原则上以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为教学班或行政班级,每个教学班级内人数最高限为40人。如某项目报名学生不足20人时,原则上不建班。
2.学校教务处在各学期末统一安排下学期课程网上选课。学生在规定选课期间,要积极参与网上选课,在规定的上课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教学项目。体育教学部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学生数量及师资、场地情况,统一安排好每个单元的教学项目。
3.开学前学生应从网上获取自己体育课上课项目、时间、地点和任课教师,并在第一周上课时提前到达指定的集合地点去查找自己的上课班级和任课教师。
4.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必须要提前到达体育教学部指定的集合地点去认领自己教学班级的学生,并按照教务处选课提供的信息,做好组班、排列队形,清查人数,安排好各项教学工作。
(二)课堂管理
1.上课时间:执行学校统一的上课时间。正课安排3-4、5-6节,辅导课由体育教学部安排在7-8节(课外活动)时间段。
2.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并负责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考核
根据各教学项目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规定时间随课堂组织考试。
1.考试方法
⑴体育理论部分:采用开卷笔试,随堂考试,体育教学部统一阅卷评分;
⑵专项技能和体能部分:由任课教师按照统一规定的考核内容、方法随课堂进行考试;
⑶学习态度: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评定。
2.评分标准
教师根据项目特点采用百分制评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每班优秀率应控制在20%以下,不及格率应控制在1%至5%之间。
无故缺勤者,每缺勤一次扣2分,每学期缺勤5次及5次以上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四)成绩登录
教师在体育课程结束后,核算学生成绩,并按体育教学部统一制定的“学生体育课成绩统计表”填写、保存,然后经过教研室主任审核后按学校教务处规定时间在网上登录学生成绩。
六、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用原则
全面贯彻《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我校体育课程教材进行选用时依照以下原则:
(一)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用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二)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根据学生特点、地域、气候、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情况编内容,力求少而精,讲求实效,并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连贯和衔接。
(三)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四)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五)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七、执行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努力钻研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在保持教学大纲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场地及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对教学进度做必要的调整,但调整部分不得超过大纲规定的30%(以学时计算)。
(三)理论部分可随堂讲授,也可集中进行学习。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在教学形式上应突出体育理论与实践技术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